中国竞彩网

教学研究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千年风雅化云烟——从墨韵到文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12-21 15:36:17】 【阅读次数:

课程名称

国画基础

授课题目

千年风雅化云烟

——从墨韵到文心

所授年级

二年级

课程类型

造型表现

使用教材

《中国画》(第二版),韩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学时安排

学时2

(讲授1实践1

教学理念

 

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传统中国画墨韵的审美感知能力及表现能力,通过理论讲授、学生自我评价、课堂示范,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使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哲学基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操,并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贯穿整个课程。

 

设计思路

 

整体思路:以点带面、层层递进,注重从国画基础知识抽取一个点进行延展和深入,最终上升在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哲学基础层面。

 

具体思路:从小视频进入传统墨韵的氛围,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将大师作品用墨效果和学生自己作业的瓶装墨汁对比得出传统墨韵之妙处,并加以现场演示传统墨韵效果,引导学生从磨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内涵,以此作为学生本节课实践的出发点。

 

教学特色

 

1.以沉浸式体验作为课程的开始,引导学生用身心感受传统文化内涵,从而突破单纯追求技法的传统课堂。

2.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政育人的理念,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将传统美学与学生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传统墨韵之妙,了解墨韵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哲学基础,具备国画中墨韵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研墨作画的兴趣与习惯。

2.理解中国画的传统美学与文化内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墨韵与墨汁效果的区别,及与性情修养之联系。

难点:传统墨韵及文房雅事(研墨)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哲学基础。

教学方法

沉浸式体验法、比较法、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注重从点到面、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知识点的同时体会到中国画深厚的传统文化内蕴。

 

 

导入——引入今日课程,让一个小助手参与研墨以辅助教学,同时播放传统墨锭制作过程的小视频,烘托课堂氛围。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小助手研墨的要点。(沉浸式体验法)

 

一、何为墨韵——从对韵的理解到墨韵的认识。(讲授法)

 

 

二、墨韵之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上讲台比较分析大师作品墨韵与自己的瓶装墨汁效果对比,总结传统墨韵的要点。(比较法)

 

 

三、如何表现墨韵——古今文人对研墨作画的重视。(讲授法)

                ——用小助手磨好的墨现场演示墨韵效果。(示范法)

                ——小助手谈磨墨及使用的心得。

  

四、从墨韵到文心——从小助手的心得引申出磨墨与传统文化内蕴、哲学思辨的关系(同时强调课程的思政意义)。

 

五、小结与作业

 

 

 

板书设计

标 题

 

自 由 板 书 区

 

 

 

 

 

主 板 书 区

知识要点

 

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

 

整个过程性评价围绕学生对墨韵的理解展开。

   ①学生首先理解了传统墨韵的概念,了解在画面中的表现及审美特质。

   ②学生从试验传统墨锭的韵味效果,能亲身感受到传统墨的美学特质及与身心修养的关系。

 

作业评价

 

作业:增加研墨作画的要求,完成3幅四尺三开树石练习,注重比较与瓶装墨汁墨韵区别。

目的:在技法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蕴。

评价:分析学生是否将传统墨韵很好的反映到画面上,点评学生的感受表达。

 

终结性评价

    

学生从传统的墨韵理解到文化与哲学思辨,最后升华到思政元素,圆满达到课程目的。

从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中能感受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仰,相信通过对中国画基础与传统文化联系的深挖与启发,学生能真正将其贯穿到人生及今后的教学中去。

 

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注重美术师范生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1.审美能力:通过对传统墨韵的审美判断,在鉴赏传统中国画墨韵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文化理解:理解中国画基础知识所包含的文化修养和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