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彩网

中国竞彩网信息公开专题网站

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更新时间:2019-10-10 17:40:50】 【点击数:】

    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持续重视艺术教育,尤其重视河东文化艺术教育,以蒲剧艺术教育为例,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具备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和资源优势。  2019年,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戏曲特别是蒲剧方面,力度大,效果好。
    一、利用河东文化资源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2017年3月,学院成功获批戏曲表演本科专业,成为山西省唯一培养戏曲表演(蒲剧)本科人才的教育基地。填补省内培养戏曲表演本科人才的空白,为运城市特色传统文化搭建高校平台。专业成立以来,已招收两届25名学生,其中11名曾经获得中国戏剧小梅花奖。中国竞彩网根据学生自身条件、特色,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贴合学生实际,深化专业培养特色,建立起完善的蒲剧表演和理论课程体系,如:《蒲剧唱念》《剧目》《戏曲身段》《蒲剧发展史》《戏曲表演史论》等课程,借助中文系、美术系、文化旅游系、河东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开设涉及晋南传统文化、河东文学、传统文化与旅游、美术与服饰等相关课程,通过查阅现有资料,以及多次采风,将收集的资料认真梳理,科学、有机地融入各门课程内容中。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专业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国家级、省级比赛和展演中崭露头角、屡获好评:参加国家级学术交流、展演9次;参加得省级专业竞赛2次,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二、社团建设服务校园戏曲文化传承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团委、音乐系的领导和支持下,组建小梅花蒲剧社团,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卓有成效的开展多项国家级、省市级活动。自2017年小梅花蒲剧社团与来访的马来西亚师范大学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小梅花蒲剧社团受邀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展演活动,2018年小梅花蒲剧社团与来访的泰国中学生进行文化交流、2018年11月,小梅花蒲剧社团为教育部专家进行了剧目课程展演之后,2019年5月,小梅花蒲剧社团与台湾台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文化交流。
    三、组建名师工作坊探索优秀文化传承新模式
    为保障蒲剧艺术课程授课及社团活动质量,学校特聘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景雪变、贾菊兰、吉有芳等亲自为师生上课、示范指导和举办专题讲座等做讲座。积极组建名师工作坊,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传授,积极参与蒲剧源流研究、挖掘整理蒲剧传统剧目、研发适应学生发展的蒲州梆子系列校本教材,探索优秀文化传承新模式。
    四、依托现有学科专业群 推动科学研究  
    近年来,我校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项,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项,教师带领学生申报成功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申报相关课题40余项。其中《晋南蒲剧现代唱腔的板式结构形式》获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永济宝卷音乐研究》获第八届高校哲学社科成果优秀奖,《金代河东南路戏剧研究》获“百部(篇)工程”一等奖和山西省第九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河东民间说唱研究》获得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和山西省高校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二等奖以及山西省第九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先后出版《蒲苑杂谈》《晋南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特色与构成探析》《声乐艺术中戏曲曲艺唱法研究》四部专著。发表《山西万荣后土祠戏台及其演剧习俗考》《流传于河东的两首戏曲民谣》《蒲剧慢板结构形式的发展与变革》《河东戏曲民谣的文化内涵》《蒲州梆子《山村母亲》的唱腔板式分析》《山西蒲剧和河南豫剧的渊源与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性思考》《论山西民间小戏的保护策略》60余篇论文。已在非遗基础理论、民间音乐的研究与传承等方面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学术研究体系。